首页>新闻播报

奏响客家文化生态保护最美和弦

2017-02-08 09:35:44 责任编辑:江龙辉 来源: 龙岩文明网

——写在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设立之际

   民俗迎春高潮起,闽西大地捷报传。2月7日,记者从市文广新局获悉,国家文化部近日正式发文,同意我省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成为我国第19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月6日,批准设立实验区的文件到达龙岩。这是属于闽西文化的狂欢。在这块充满希望和神奇的土地上,闽西儿女又一次奏响了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的最美和弦。

  脚步铿锵:闽西筑梦今朝圆 

  “闽西筑梦,有一些重要的节点不能忘记,有一些画面激荡人心。”作为亲历者,龙岩市文广新局正处级干部张胜本感慨不已:十年磨剑、十年圆梦。龙岩市历任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抓住机会,积极争取支持;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与省政府也对龙岩市的申报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这次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实验区以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结合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并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其保存、生存环境。其保护范围为“古汀州八县”,即包括现今龙岩市的长汀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永定区和三明市的宁化、清流、明溪三县,保护区面积1.94万平方公里,人口292.1万人。

  “聚同心上下发力,历艰难众志成城。”对此,龙岩市文广新局局长卢伟耀也颇有感触:从一份份申报材料、一次次沟通对接中,整个申报过程留下了一个个铿锵的脚步。“实验区的设立,无疑是对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最大的肯定与鼓励,也标志着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闽西客家文化是研究古代中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卢伟耀说,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是维系客家后人的精神纽带,设立实验区,不仅可以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提高文化自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对台文化交流、促进与海外侨胞情感沟通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此,实验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全民保护:文化建设氛围浓 

  春节期间,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土楼、“民间故宫”培田古民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等地,迎来一拨拨属于它的仰慕者,他们陶醉于美好的风光与客家先辈们的鬼斧神工;戏台剧场、抑或是公园一隅,汉剧、十番音乐、龙灯、船灯、木偶戏、客家山歌等文化瑰宝吸引着八方游客……

  在闽西大地上,物质文化遗产星罗棋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心口相传。对闽西文化人来说,实验区的申报成功,既是期盼已久的最高荣誉,也是水到渠成的圆梦之旅——它的成功,离不开省、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及全市人民精心呵护、不懈坚守的情怀。

  2016年11月中旬,文化部专家组一行对申报情况进行实地考察。闽西浓厚的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氛围以及取得的成效,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闽西客家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尤其是近年来闽西对客家文化非遗保护重视的程度及成效真是太大了。”两次前来闽西考察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巡视员、中国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对此赞不绝口。

  张胜本告诉记者,近年来,龙岩市以永定土楼这一世界级文化品牌为重点,大力加强闽西客家文物古迹、闽西汉剧、十番音乐、客家山歌、客家戏曲、客家民俗等特色文化的保护,深入研究客家民系、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情况,挖掘客家民俗活动的丰富内涵——

  几年来,市县各级通过财政投入以及民间集资等方式,先后筹集3亿多元资金,重点加强一批文化遗产的维修和抢救保护。

  2008年底,龙岩市启动实施打造“海峡客家”品牌计划,5个客家县每县重点打造1个县域特色文化品牌,永定做足客家“楼”文化,上杭做深客家“根”文化,武平做大客家“佛”文化,长汀做强客家“城”文化,连城做好客家“民俗”文化,全面深入推进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工作。2009年起,全市投入30多亿元资金,先后建成一批客家博物馆(园),成为保护传承展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载体。

  为摸清家底,把老祖宗馈赠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龙岩市从2012年起,用两年时间,组织人员深入城镇乡村、走访民间社团,挖掘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以及传承人等情况,进行全方位深入普查。

  同时,龙岩市注重发挥文化、教育、传媒等作用,大力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学校、社区、厂区,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专程就我市文化建设和保护专题调研,为龙岩市文化生态保护汇智聚力。

  此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保护过程,龙岩市由民间自筹资金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厅)有5处、传习中心6个,在传承、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新起点:文化保护新动力 

  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26项;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40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110个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村、镇)12个、省级11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个,充分体现了闽西客家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和完整性。

  2月5日,武平县梁野山脚上演的《元初客家欢》乡村春晚受到全球上亿观众的追捧,各类民俗民情节目演绎的乡音乡情勾起海内外游子的乡愁记忆。其中,有着“南国牡丹”美誉的闽西汉剧也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看到如此情形,国家级闽西汉剧传承人邓玉璇心里甚是欣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汉剧的保护传承发展,2006年闽西汉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荣获多个奖项。从一个濒危项目,打造成为全市的文化品牌和名片,并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如今更是通过新媒体等方式向世人展示,让更多人了解知晓汉剧、参与传承汉剧。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守住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和未来的希望。今天,聪明智慧的闽西儿女正用实际行动履行这神圣的使命。

  “设立实验区的核心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生态保护和整体性是其基本准则。”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二级艺术管理何志溪说,不仅在于保护某项文化遗存,更要保护该文化遗存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政治生态环境等。这就要求更真实地体现和保存在历史长河中或当下存在的一些具有个性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

  据介绍,在推进实验区建设过程中,龙岩市将享受到各级经费保障和政策扶持。据介绍,国家将采取中央、省、市财政拨款和民间筹资等方式,全面推进实验区建设。

  那么,如何在新的起点走好坚实的步伐?龙岩市将在文化部及省文化厅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层级分明的保护机制及保障机制;搞好规划,组织制订生态保护区中长期总体规划,对重点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不断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提高闽西地区客家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水平,促进龙岩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到2021年,初步建立起3处文化遗产展示区、40个客家文化保护项目传习中心等重点保护区域,一个优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将呈现在人们面前,国家级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将取得初步成效。”卢伟耀告诉记者。

  成功的喜悦还在空气中弥漫,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期待。实验区的成功设立不是终点,而是闽西客家文化保护传承的新起点,闽西文化人将矢志不渝,继续前行。(闽西日报记者 石芳 通讯员 丘其中)

相关报道

QQ图片20181205151606_副本1.jpg

QQ截图20181106143540.png

QQ截图20181105173614.png

QQ截图20180919164057.png

主题.jpg

地方文明网站
龙岩文明网站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中共龙岩市委文明办
技术支持:东南网
Copyright (C) 2011-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