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年,龙岩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方向导向,着力求实创新,有力有效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涌现出一批做法新颖、特色鲜明、值得借鉴、有益推广的先进经验。 去年8月16日,《“章”口就来》在东肖镇后田村直播第四期《红色后田“六个第一”》。 新罗:《“章”口就来》网络直播党课频“刷屏” 新罗区率先在全国推出特色网络直播党课栏目《“章”口就来》,邀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章联生同志担任主播。栏目以“传承红色基因,夯实基层基础”为宗旨,将传统党课课堂搬到直播间、革命旧址、田间地头,用群众语言解读党的方针政策、传播革命故事、宣传党务知识,实现了基层党员群众“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的传播效果。 去年6月30日,新罗区委组织部开辟的《“章”口就来》网络直播栏目首播,目前已播出14期,累计点击观看数1540万人次,其中第14期直播当天点击观看数达530万人次。 创新点 ●从“长篇大论”向“言传身教”转变。讲故事、顺口溜、三句半等诙谐幽默的群众语言让党课内容更鲜活灵动。 ●从“课前定题”向“干群点题”转变。每期直播前,通过征集线上线下党员意见建议,由党员群众来“点题”,让党课导向更贴近基层。 ●从“坐而论道”向“网络互动”转变。利用平台实时交流互动功能,变“你讲我听”的填鸭式教育为“你问我答”的互动交流,让党课方式更迅捷方便。 社会反响 随着《“章”口就来》栏目热播,龙岩全市范围内掀起一股“党课热”。每期栏目播出前后,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呈现“刷屏”盛况。与此同时,全民爱听氛围愈加浓厚浓,全省范围内开通电信电视点播观看渠道,龙岩城区范围内的公共场所滚动播出各期栏目,新罗区还将其编制成乡土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栏目开播以来,带动龙岩市红色旅游持续升温,红色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不仅郭滴人、陈客、张龙地、郭香玉等先辈的革命故事被广泛传播,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后田暴动纪念馆等直播地点持续创下参观人数历史新高。 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伯公凹站交通员邹端仁烈士的后人邹广敦为前来参观的学员讲解伯公凹七烈士的传奇故事。 永定:提升中央红色交通线影响力 中央红色交通线是中国革命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保障革命斗争的胜利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永定因其境内的永定交通大站是中央红色交通线设在内地的唯一大站,伯公凹小站是入闽第一站,成为整条红色交通线最重要节段之一。 近年来,永定区将中央红色交通线这一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加强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苏区精神的有效载体,按照激活“红色基因”、塑造“红色品牌”、弘扬“红色精神”的要求,开展中央红色交通线保护传承弘扬工程,红色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创新点 ●深挖史实,建立展馆。积极开展抢救性、基础性历史资料的研究和整理。组织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整理完成红色交通线上的英雄故事。建立永定暴动陈列馆、张鼎丞纪念馆、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等红色题材展馆。 ●复建和维修交通站。编制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伯公凹)、师俭楼、孟良公祠等红色旧址修缮方案及资金补助项目申报书,原样重建永昌楼。 ●打造党史教育实践基地。联合省、市委党校,古田干部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在永定设立现场教学基地,打造重走红色交通线党员教育新品牌。 ●推广宣传红色文化。利用“互联网+”推出一批交通线研学专题,创作主题文艺作品,策划拍摄影视作品,开展采风研讨活动,编辑《中央红色交通线图志——苏维埃血脉》书籍。 社会反响 按“文化产业化”的思路,永定把准发展红色旅游方向,大力实施转红色文化资源为旅游文化产业项目战略,打造“四大红色项目”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不仅永定、闽西在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历史地位得到了党史界、军史界的进一步认可,而且通过旅游扶贫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红色旅游成为永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一张新名片。 客家缘演艺中心举办文艺演出 上杭:“烹制”“月月有戏”文化惠民大餐 上杭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畲族文化,素有山歌之乡、书画之乡、木偶之乡的美称。近年来,上杭县高度重视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总投资15.38亿元建设了客家缘文化中心,其中,客家缘演艺中心是目前闽西功能最全、设备最先进的大型甲级剧场。 作为县委县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上杭县采取“政府搭台、百姓同欢”的方式,从2017年开始每月在客家缘演艺中心举办一场文艺演出,让“百姓月月有戏看,艺人天天有舞台”。截至今年3月份,共举办21场“月月有戏”文化演艺活动。 创新点 ●贴近基层。“月月有戏”活动演员大多来自基层,每次演出都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免费发放大量门票。 ●常态演出。“月月有戏”将演出常态化,演出地点固定,让老百姓每个月都能在条件优越的剧场里观看演出,由以往被动地等演出变成现在主动地盼演出。 ●政策优惠。“月月有戏”演出经费按每场戏6万元标准予以补助,同时对每一场公益性演出给予1万元的鼓励。 ●层层带动。“月月有戏”调动基层草根文艺队伍的演出热情,各乡镇的基层文艺队伍保留的传统舞龙舞狮、树叶吹奏、客家山歌等特色民俗活动也逐渐活跃起来。 社会反响 通过“月月有戏”活动,快速带动了客家缘文化中心的人气,不仅为上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民间文艺团体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而且也盘活了国有文化资产,极大丰富了百姓生活,每月有戏看、看什么戏成为老百姓关心的重要话题。 每一场演出都精心策划一个鲜明的主题,充分展现当地的文化成果。“老家门前看大戏”,如今前往演艺中心观看演出逐渐成为大家每个月的一项重要文化生活,“月月有戏”活动逐渐成为上杭县文化惠民、乐民的一大品牌。 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村 长汀:红军长征第一村保护开发更亮丽 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在松毛岭下的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在松毛岭战斗红军总指挥部——观寿公祠,与苏区人民告别,踏上了漫漫长征路,中复村被誉为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红军长征第一村。 近年来,长汀县高起点科学规划,实施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村的保护与开发项目,进一步保护红色遗址、弘扬红色文化、发扬革命传统。 创新点 ●干群大力支持。发改部门及时立项,国土部门对项目用地通过省厅农转报批。第一期征地拆迁任务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就顺利完成,得到县委效能嘉奖。 ●文物维修。争取国家专项保护资金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长征出发地——观寿公祠进行全面修缮;多方筹资对超坊红军战地医院、红屋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九厅十八井进行部分抢救性维修。 ●文物保护单位提升。超坊红军战地医院、红军桥、红屋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九厅十八井提升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设长汀县松毛岭战役暨红军长征出发地陈列馆及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项目,包括纪念陈列馆、纪念广场、广场道路及周边景观治理区域,以及民居修复改造、办公管理用房等。 社会反响 中复村的保护开发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深入红色教育、发展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7年,全国各地前来中复村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达1600多批12.8万人次,包括散客共接待游客25.2万人次,比增21.5%,全村5处住宿酒店,260张床位,春节期间爆满。仅松毛岭红色山庄年接待红色文化之旅和乡村休闲的游客就达5万人次以上,年收入300多万元。 2月25日,武平县“元初客家欢”乡村春晚上的汉剧节目《南国牡丹》 武平:打造“元初客家欢”乡村春晚文化品牌 “元初客家欢”乡村春晚是春节期间广大客家乡村群众自办文化活动,讲述客家乡村文化故事的草根舞台,是武平县为加快推进闽西客家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利用,整理开发丰富多元的客家闹春习俗而策划的文化品牌。 去年2月5日,首届“元初客家欢”乡村春晚在武平梁野山景区成功上演,一夜之间将武平刷成网红。今年2月25日(正月初十)举办的第二届“元初客家欢”乡村春晚,将龙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节目搬上舞台。 创新点 ●“地域性+客家文化”的特色创意:活动创意源于清康熙年间武平举人林宝树创作的大型客家启蒙读物《元初一》,“元初”是指岁首元初、元月年初的意思。春晚承载着乡愁、凝聚着乡情,成为华夏儿女共享的一场“客家乡村文化盛宴”。 ●“文化宣传+旅游推介”的积极探索:活动除展现客家民俗风情外,还强化了武平特色美食、农产品等元素的植入,实现了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模式:发挥网络与新媒体优势,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交流,不仅可以让观众在线享受丰富多彩节目,还通过网络在线传播活动,推动当地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 社会反响 首届乡村春晚仅“今日头条”预告的单日点击量就达38.8万人次,共吸引了全球1亿多人次观看。据乡村春晚百县联盟秘书长介绍,全国10个乡村春晚直播点,武平“元初客家欢”乡村春晚效果最好。 春晚的后续效应持续显现,去年春节期间全县接待游客12.7万人次,同比增长32.8%,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39.2%。如今,“元初客家欢”已成为武平对外推介城市、传播客家传统文化最具生命力和发展力的重要文化品牌。 连城网友协会发动向病患儿童捐款活动。 连城:“网友协会+”创新网络管理模式 连城县网友协会于2010年1月在民政局登记成立,是全省第一家以网友名义注册的合法社团,目前已经发展有会员2000多名,下设多个分会。 近年来,连城县通过打造网友协会品牌,为管好用好互联网宣传阵地提供了一种创新模式。去年,该县又推行“网友协会+连城网”“网友协会+网友小组”“网友协会+网评员”模式,如今,网友协会在开展公益活动、正面引导舆情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创新点 ●搭建协会规范管理平台,实现“网友协会+组织规范”。制定协会性质、宗旨、入会条件、权利与义务等规章制度以及财务制度,使协会成为“连城网友之家”。 ●依托网友自我主导核心,实现“网友协会+网友主体”。协会负责人由县网络意见领袖、重要论坛版主、知名微博主担任,实现网民自我管理和网友自我主导。 ●强化主管部门宣传引导,实现“网友协会+正面导向”。挑选30名骨干网评员,每人负责一个大型本地交流QQ群和微信群,把网络舆情向正确方向引导。 ●拓展线下活动弘扬正能量,实现“网友协会+服务社会”。广泛开展各种慈善公益活动,在线上、线下倾情播撒大爱。 社会反响 十多年来,连城网友协会先后通过网络组织为社会弱势群体奉献爱心,捐款捐物累计近百万元;近五年,网友协会解决会员就业500多人次,累计为200多名会员在创业方面提供信息和资金支持,其中150多名会员成功实现创业致富。 连城县借力网友协会创新网络管理模式的做法引发媒体的强烈关注。2015年,新华社以内参的形式对此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中新社等央媒和今日头条、腾讯网等主流网站积极转发相关报道。2016年县网友协会被共青团福建省委授予“第十三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省艺术馆培训部主任江书荣在指导学员创作农民漆画。 漳平:农民画“由土变洋”更新潮 漳平“画乡”与漳平市的“花乡”、“茶乡”齐名并列“三乡文化”。2010年,漳平市农民画院成立,在册画师58位,辐射带动其他二三线作者100多位,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为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农民画,漳平将福建漆艺技法融入农民画中,创作“农民画漆画”,并选派人员外出学习,为漳平农民画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创新点 ●拓展农民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空间:将福建漆艺技法融入农民画中,实现农民画与漆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大胆融合,拓展了农民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空间,形成全新的绘画形式。 ●提升农民画价值助力精准扶贫:农民漆画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画的艺术品质和市场价值,是省文化厅、省艺术馆扶持群众文化、开展精准扶贫的创新性举措。 ●产业化扶持激发创作热情:将农民画当作一个产业加以扶持,出台农民画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精品建设,搭建培训、宣传、推介、销售等平台。 ●多措并举让农民画实实在在火起来:先后建成民间绘画院、农民画院、农民画主题公园,组建农民画衍生产品开发团队,开辟以农民画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景点。 社会反响 在首届龙岩市十佳文化创意产品评选大赛中,漳平农民漆画作品入选十佳,并在“乡野漆彩”——中国农民漆画展、第十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上参展,亮相金砖国家“三合一”论坛,5件作品在全国农民画作品展中获奖。2016年,农民画学员创作的40幅漆画作品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展出。 如今,漳平已被列入省农民漆画基地项目,省艺术馆也借势国家扶贫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广发展农民漆画开始进行中长期规划。农民漆画正在不断结出新的累累硕果,走出福建、走进全国、走向世界。(闽西日报) |
![]() |
地方文明网站 |
![]() |
龙岩文明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