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节将近,许多人又开始准备春节期间的压岁红包了。压岁红包,不论是长辈给晚辈、晚辈给长辈,都图个过年喜庆,是表达情感、传递祝福的重要载体。分发压岁红包也是对春节传统习俗的一种传承。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也“水涨船高”,红包也变得越来越厚,令许多人深感压力,压岁红包俨然变成了 “人情债”。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压岁红包的意义,不要让压岁红包变了味。 不让压岁红包变成“人情债”,就要摒弃面子思想。其实,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压岁钱多包点也无可厚非。但是,人们往往有攀比心理,好面子,以致近年来压岁红包越来越大、越来越厚。比如说,别人给你家孩子100元的红包,你就不能再给人家的孩子100元,怎么也得150元、或者200元,拿少了就会被人家瞧不起,自己也感觉丢面子。就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压岁红包成了不少人的沉重负担,变成了“人情债”。为此,亲朋好友之间在分发压岁红包时,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地攀比。你生活富裕可以红包大点,他生活相对贫困可以红包小点,生活富裕的要多体谅贫困的难处,不要瞧不起;困难一点的也不要感觉自己包少了丢了面子。如此,亲朋好友之间才充满人情味,才会相处融恰,过一个不为人情所困的欢乐春节。 不让压岁红包变成“人情债”,就要努力让压岁钱回归传统内涵。春节包红包是寄托美好寓意的民俗,人们应多关注红包本身的意义,而不是包里的钱。其实,在南方一些发达地区,尽管人们收入很高,但压岁钱反而不多,特别是广东,红包代表的是一个 “意头”,即图个彩头,大多数红包仅仅为5元、10元,1元、2元的也不少,很少有成百上千的,这样多发几个也不会感到负担不起。这非常值得其它地方学习借鉴。其实,还有一个方法不会增加对方的负担,就是亲朋好友间彼此约定一个大家可承受范围之内的红包金额的标准,50都50,100就都100,只是为了互相祝福、彼此不加码,不会给对方增加负担。 春节送压岁红包,已成为当下人情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让红包变成“人情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才会纯真、长久,春节才会更加欢乐祥和。每一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从这个春节做起。(言平) |
相关报道 |
![]() |
地方文明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