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聚焦

龙岩新罗:紧抓“两手” 唱响乡村文化协奏曲

2018-05-16 08:47:20 责任编辑:李雪婷 来源: 龙岩文明网

新罗区举办的文艺汇演。

  初夏时节,艳阳高照,九龙江源头之一的新罗区白沙镇藿溪中,随着一阵充满节奏的鼓声,一条龙舟如离弦之箭般在江面上划过,激起粼粼波纹……这是5月14日白沙镇龙舟队紧张训练的场景,他们正在备战不到一个月后举行的第十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新罗)青年龙舟赛。

  在白沙镇,42年的赛龙舟传统,让小镇龙舟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在东肖镇,侨声艺术团的成员们正在编排一个以讲述侨文化历史的新节目;在万安镇,标准化建设后的文化站里,一群汉剧爱好者吹拉弹唱,自得其乐……一手是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是丰富文体活动,传承传统文化民俗留住乡愁,两手同抓两手都硬的新罗,已走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上。

东肖镇各村文艺队形式多样。图为舞龙队在表演。

  文艺风行,镇镇都有文艺队 

  “端午节的演出临近了,我们现在正在加紧编排一个新节目,一定会给观众们一个惊喜。”9日下午,在东肖镇侨声艺术团内,副团长张文基一脸兴奋地告诉记者,原来,团里正在编排一个以展现东肖侨文化历史为内容的新节目,以歌舞、朗诵、快板等综合形式,讲述华侨们艰辛创业回报家乡的故事。

  这支全省唯一的乡镇侨声艺术团,现已远近闻名,成为东肖镇文艺界的一张名片。

  说起镇里的文艺队,东肖镇文化站站长陈美雪一脸的自豪:“其他乡镇可能是一镇一队,而我们却是村村都有文艺队。”任职文化站长26年的陈美雪告诉记者,东肖镇文艺之风一直十分盛行,而催生村村文艺队的最大“功臣”,便是镇里每年举办的元旦文艺汇演:“汇演如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要求每个村都要出一个节目参与。”

  队伍成立后,每个文艺队邀请老师编排指导、汇演前排练,整体水平不断提升。随着文艺队水平高涨的,还有村民们的文艺热情。“现在我们有80多人的队员储备,每次有演出就从中挑选。”龙泉村文艺队队长陈惠艳笑道,队里母女、婆媳同队的现象已十分普遍。

  如今,一年一度的元旦汇演,陈美雪都要面临幸福的烦恼:“别的晚会怕节目不够,而我们却想着怎样延长晚会时间,让更多人有机会上台。”队员们热情高涨,村民们也把汇演当成了一场盛会,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到场观看,临近午夜12点,舞台现场依然热闹非凡。

  百姓大舞台·月月有好戏、幸福社区行、山歌戏进社区入校园……这大大小小近百场的文艺活动让文艺之火在新罗区各乡镇越烧越旺。

  “现在镇镇都有文艺队,山歌戏、静板、腰鼓等都极具地方特色,这些文艺队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更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正能量的先锋队。”新罗区文体广新局副局长江勇说。

  为支持文艺队发展,鼓励更多文艺组织和民间艺人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新罗区还出台以奖代补的政策扶持文艺队建设,今年4月,18支表演活跃、社会反响好的文艺队从全区71支队中脱颖而出,获得奖励。

白沙镇龙舟队在紧张备战中。

  氛围火热,打造乡村体育品牌 

  白沙镇藿溪是九龙江源头之一,江面宽阔,水质良好,村民沿河而居,以河为生,这也造就了白沙镇长达数十年的赛龙舟传统。

  “白沙镇自民国之后便有龙舟赛,而连续举办至今年已是第42届。”据白沙镇党委宣传委员曹建华介绍,每年端午的龙舟赛,参赛队伍都在10支以上,去年更是达到了16支,其中还有4支女子队伍。

  白沙龙舟队早已成了新罗区龙舟赛中的霸主。营斗村村民廖海波是白沙龙舟队的领军人物,自2006年整村移民搬迁到镇所在地后,原先没有赛龙舟传统的村民也受邀参加比赛。廖海波已连续多年在区龙舟赛中带队夺冠:“我现在的任务是再划上四五年,为队里培养新鲜血液,让这项传统传承下去。”

  每年的龙舟赛都是白沙镇的一场盛会,到场观战的观众有近万人,一半从外地慕名而来,极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收入。

  一业兴,百业兴。如何扩大白沙龙舟影响力,打造乡村体育水上品牌?成了白沙镇近年来的一大课题,而今年一场两岸活动为白沙提供了契机。下个月,第十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新罗)青年龙舟文化节将在白沙举行,届时,包括青年龙舟赛、民俗文化表演、农产品展销等系列活动将为白沙带来高人气。

  “镇里将结合此次文化节,充分展示木偶戏、竹马灯及赶圩等本地特色,丰富文化节内容,扩大影响力,为今后龙舟文化节的举办积累经验。”曹建华说,未来白沙还将着力吸引更多皮划艇爱好者,打造水上休闲活动的文化品牌。

  近年来,新罗区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区共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32个点,含1个国家级乡镇农民体育活动中心示范点、7个农民体育公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6平方米。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村民们的体育热情也被激发:适中镇篮球赛已连续举办7届,吸引10多支队伍参赛;小池成立全市乡镇级乒协;今年,新罗区还将社区运动会与农民运动会合并,举办首届全民运动会……一场体育春风正飞扬在新罗区各村镇角落。

标准化建设的文化站。

  不忘传统,留住文化乡愁 

  “每逢元宵灯会前,我都会在这教授学徒们制作竹贯花灯,将这门手艺传下去。”在万安镇竹贯村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年过七旬的花灯手艺人邓祥忠向记者介绍,“别看这里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阅览室、活动厅都有。”

  竹贯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而竹贯花灯更是广为人知。竹贯制花灯的习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花灯做工考究,且为全手工制作,五颜六色,巧手天然,出类拔萃。邓祥忠结缘花灯50多年,在镇上虽是家喻户晓,但也是最后一位花灯艺人。

  如今,为了不让这门手艺失传,邓祥忠开始教授学徒,还时常外出讲课,文化站和文化中心成了他最主要的授课场所。

  多功能活动厅、书刊阅览室、培训教室、健身室……占地600平方米的万安镇文化站成为村民们平时最爱去的休闲场所之一。

  “考虑到许多村民喜爱汉剧,我们还采购了锣、鼓、二胡等乐器,给爱好者们弹奏。”万安镇文化站站长罗海钦告诉记者,文化站的完善不仅为村民增添了休闲场所,也成为各项传统民俗传承演艺的重要场所。以汉剧为例,每月有三天,来自各村的爱好者们都会齐聚文化站表演汉剧,而万安特色戏剧“万安背新娘”的表演者们更是成了这里的常客。

  此外,万安镇还成立了包括书法、戏剧、万安山歌、木偶等在内的多个协会与剧团,常年在此为村民们带来精彩表演。

  万安镇文化站是新罗区文化站标准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去年,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新罗区全面完成了辖区镇街文化站标准化建设。此外,新罗区还将计划对9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规范化建设,争取实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眼下,新罗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推动山水文化名城建设为目标,推动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添砖加瓦。”江勇说。(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戴敏 通讯员 温连光

地方文明网站
龙岩文明网站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中共龙岩市委文明办
技术支持:东南网
Copyright (C) 2011-2015 All Rights Reserved